【风采】民革党员付小方: 地质队里的芳华
2014年8月29日,一则消息震惊“三稀资源”圈——民革党员、四川省地质调查院副总工程师、综合研究室主任付小方教授和她的找矿团队向世人宣布,我国“三稀资源”战略调查获重大突破!在雅江县甲基卡外围花岗岩型稀有金属重点验证区,新发现氧化锂88万吨的超大型新3号锂等稀有金属矿脉,经济价值巨大。在地质上,“三稀资源”指的是稀土金属、稀有金属和稀散金属。它们是支撑国家“十三五”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矿产资源。消息一经报道,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新兴产业概念股反应强烈。
去年冬天,记者第一次见到了付小方,年近60岁的她依然像年轻人一样精力充沛,走路生风,步履矫健,小伙子跟她一起走路也是常常被甩在身后。不管是说话还是翻找资料,她都格外麻利。
就是这样一个人,带领团队完成了这项重大发现,为国家确立甲基卡为新兴能源基地提供了资源保障。如今她依然忙绿在甲基卡为国家勘查锂矿。
01
甲基卡稀有矿田经过上个世纪70年代勘查之后,虽然各种就脉找矿和勘查工作不断,但一直未获得实质性突破,找矿之难可见一斑。
组建一支科研与找矿相结合的队伍,是取得找矿突破的关键。2012年,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达的“四川三稀资源综合研究与重点评价”列入“我国三稀资源战略调查”下属的工作项目,由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承担,四川省地质矿产公司和西南科技大学参加。付小方和她的团队这次面对的可能是一次载入史册的找矿突破。
2012年10月在甲基卡开展锂矿调查研究
如何获得突破性进展,选区是首要任务。为此,他们查阅分析了大量前人的资料,在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区的初步成矿和找矿模型。
2012年10月下旬,已是高原初冬,他们进入甘孜藏族自治州。甲基卡工作区位于雅江、道孚与康定三县交界处,海拔4300至4600米,环境十分恶劣又是雷击区,上个世纪70年代曾有地质队员牺牲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
危险、寂寞、苦难无时无刻不跟随着这群坚毅的地质人。为选择重点评价区,他们吃力地在甲基卡荒原上穿越地质路线,地质调查、物探和化探测量分兵三路,各自开展工作。当年他们就完成了重点选区工作和综合技术方法实验,选定了有效的找矿手段,新发现了两条锂矿化脉,取名为新1、新2号脉,为后续找到新3……新11号矿脉的找矿突破打下了基础。
2013年6月28日,这是付小方一生中难忘的日子。大家天不亮就起床上山了,7点钟验证新3(X03)脉的先导孔01号终于开钻了,钻机轰鸣声仿佛敲击在付小方的心脏上。
“见矿了!”不一会儿,一声声狂喜的呼号响彻荒原、响彻雪山。大家高兴地争相拿起第一块矿心摆姿势照相!而付小方马上奔向山顶,寻找游离的通信信号给上级主管报告好消息。“当时真是高兴得不得了!太不容易了!”
军人家庭出身的付小方,十七八岁时因为一部电影第一次接触到了地质工作。这部《年轻的一代》讲述了年轻地质队员在青海高原上的奋斗故事,让付小方对地质工作心生向往。
“当时也是有很多机会从事其他工作的。别人可能会觉得你一个女同志,居然还要上高原做野外地质调查与研究。”付小方的川音抑扬顿挫,她自己回忆当时的情景也觉得不可思议。“我就是喜欢,当然是选择上高原喽!”付小方叹了口气,似乎也拿自己没办法。
回顾当初的选择,付小方没有半分后悔,这种纯粹的喜欢,即使经过近四十年高原的风吹雨打,依然没有改变过。这四十年的高原生活里,付小方需要面对的是,男人要背几十公斤的石头,女人也一样要背。要知道,彼时的付小方体重也只有80多斤,背上石头样品,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踉跄的背影成为大山里一记独特的刻印。
在暴风雪中参与救援滑到山沟里的车辆时,付小方并不会因为自己是个女人就躲到后面,相反,她总是第一个冲上前,用她的话说,“地质队员不分男女”。
进入高原研究室工作的付小方,才明白搞地质的男同志们原来都是“吹牛大王”。搞地质调查研究必须要有浪漫主义精神,不然面对高原上的恶劣条件,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坚持下去。何止是“吹牛”,上了高原的付小方都学会了吹气垫床。十几名男性地质队员和付小方憋红了脸吹气垫床真是让彼此越看越想笑。
每年的四五六月,高原植物在拔节生长,这是他们考察研究的最好时节,但也面临着与植物生长争夺氧气的危险。
高原缺氧、山路难走,却让付小方练就了骑马的本事。“我可以顺着骑,横着骑,倒着骑,反正怎么骑都难不倒我。”付小方露出骄傲的神情。但这种“嘚瑟”背后,是队员们困苦的工作条件:崎岖漫长的山路必须要让队员们学会不停地在马上变换姿势,好让身体舒服一些,但即使这样,骑马导致的尾椎骨伤病依旧是那时地质人的职业通病。
上个世纪90年代的川藏线,都是土石路,付小方工作穿梭的山间小路路况更差。路途颠簸,常年疾驰在高原上的解放牌越野车,平均每五年就要报废一辆。“有时搭货车或拖拉机进工作矿区,颠得我都快要从车里被甩下来。”路途艰辛,付小方还经历过翻车事故。可每当看到换了新越野车,付小方就一阵兴奋:“又要出新任务了,这次是去哪儿?”别人眼中的辛苦,在她眼里都是工作的乐趣。
02
“样品就是生命”——这是很多地质人的信条。从事地质工作数十年,在付小方的记忆中,不管是艰苦的年代,还是现在,“上山背馒头,下山背石头”是地质人的工作日常,而且这些石头一背就是几十公斤。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付小方在海拔四千六百米的甲基卡开展锂矿勘查。
“我们得把这些石头背回去测试分析,调查研究才能继续开展,才能得到我们要的数据。这是一切的基础。为了采集这些样品,有时行至上千公里,有时跋山涉水,很多地质人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付小方讲到,有很多老同志因为野外调查勘探时途遇暴风雪、迷路,干粮耗尽倒在了路上。当找到他们的时候,他们身上还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样品,那份责任让人掉泪。
回忆起牺牲的战友、同事,付小方神情严肃:“是这些老同志用生命教会我什么是担当。”
四川污染镉大米事件曾经轰动全国。事实上,污染可能与粗放式开采矿石有关,也可能跟地质土壤成分有关,两种情况导致的污染不能一概而论。为了搞清楚镉污染事件的始末,研究东县大梁子铅锌矿与镉污染的关系,付小方和学生跑去会东县大桥监狱,付小方拿着介绍信几经协调无果。监狱负责人告诉她:“我们这里是监狱,根本不能让你去做采样工作。” 但付小方想着一定要做成这个事情,于是想了个“馊主意”。
付小方假装成探监的家属,混进了监狱招待所住下。第二天,付小方和她的学生租了一辆老乡的车,趁狱警还没上班,想办法溜到了大梁子铅锌矿采场,跟犯人一起劳动采样。胆子大得很的付小方跟他们说:“我们是学校的,过来采个样品。”考虑到矿石样品的均匀性,付小方实在不甘心采了一块就走,她决心多采几块样品。这样一来,警察发现了她们,把她们劈头盖脸痛批了一顿:“这里关押的都是重刑犯,今天如果你们出点什么事,谁来负责?”挨了一顿骂,糟糕的是,样品也全部被没收。执着的付小方决计不能无功而返。后来,又想办法把好不容易带出的样品石头给拿回来。
为了取得精矿样,她们蹲守选矿厂铁门外,运样车出来,堵住汽车取样品;为了解污染的情况,她们又走村串户,一一寻访。项目经费不够,她自愿去给南京大学金沙江流域调查的项目当向导,这样,她就能绕道途经矿山采样……付小方如此“拼命三娘”事迹还有许多。
虽然过程曲折,甚至是“不合规矩”,但是科学家这种对样品的执着终究成就了一份有事实根据、分析科学的报告。付小方和她的老师侯立玮根据采集来的样品所做的“四川稀散金属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及建议”的研究报告,后来得到了四川省国土厅和四川省时任省长蒋巨峰的批示。这才有了后来四川省成为全国三稀资源战略调查的示范省份。基于这份报告的数据支撑,2018年,作为省政协委员的付小方,向两会提交了“亟待跨区域整合、统筹打造万亿锂业”提案。
做野外勘探,不光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懂得随机应变,要有胆识。“我们团队经历过车正过桥时突然垮塌了;遇到过泥石流、遇到过抢劫,遇到过狼群和熊。”
那时车况差,川西、藏东地区路况艰险、加油站稀缺。大家都不走回头路,因为没有加油站可以加油。“最要命的是,我们也不能后退啊,前路未知,后路没油给你加。很多地方荒无人烟,没有人到过,我们只能自己在地形地质图上挑选好路线,硬着头皮往前闯。”付小方讲述道。
半个车身挂在悬崖上、翻车等付小方都经历过,一直到现在,她还常常感慨:“这份工作最重要的是团队精神,是一次次协作,让大家化险为夷,才能有命继续做调查科研。”
03
2008年的“5.12”大地震震惊世界,付小方至今仍然记得这场千年未遇的地震带来的是怎样的满目疮痍。
作为国土资源部汶川地震科学调查工作组成员之一,付小方深入汶川地震灾区进行野外地震应急调查。别人是往外撤,她却是往里爬。“当时还有余震,建筑物和山体都还在崩塌,因为一定要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找到原因,去识别什么破裂是地震造成的,这对灾后重建有重要意义。”付小方说,地震预报从科学角度上来讲目前还不能实现,但是做些防震减灾和避让还是必须的。他们为抗震救灾部署及时提供资料依据,及时取得了汶川地震同震断裂、破裂与变形量以及地震地质灾害的第一手珍贵资料,为“汶川强震活动断裂地表破裂特征与科学钻探选址”打下了基础。
2018.6.2在5.12地震北川县城开展地震应急调查
当时调查存在地震地质活动构造与地质灾害不同专业相互脱节的情况,付小方认为,地震带的地质灾害因地震而起,有必要把这两个问题串联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更好地防震减灾。为此,她承担了省国土资源厅安排的“龙门山地震带新构造特征及其对引发地质灾害影响与控制分析研究”和“成都市第四纪断裂及其活动性的综合调查与研究”项目。
这个时候,中国地质调查局又下达了“龙门山1:25万武都县、平武县、广元市、绵阳市、成都市五幅区域调查”的任务。要知道,这片地带总面积78560平方公里,占四川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涵盖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极重灾区和重灾区。全国面积之最的区调联测重大调查任务,落在了时任四川地调院基础部主任付小方的头上。
面对如山的压力,付小方犹豫的时间都没有,马上组织了地矿局精良的专业队伍进行了全面调查,完成了区域地质资料的数据更新,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基础资料。对龙门山构造带及邻近地区潜在震源区所进行了强震潜在危险性区划与预测,以及为最大限度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提出的意见建议。“汶川大地震后那几年,真是太忙太累了太危险了。身上多处负伤,至今还有好些伤疤。”付小方说。
通过调查研究,付小方团队科学分析预测了龙门山的南段会发生7.0级地震,这在当时还是属于比较激进的预测。因为汶川地震后,很多人说一百年、二百年后都不会再地震了。但是付小方认为,原本的双侧地震,只发生了单侧,还有很多能量没有释放,可能还有一次地震。
这不是付小方凭空作出的论断,而是他们团队对龙门山300公里活动断裂带进行缜密科学的测量研究得出的结论。当付小方作为成都市人大代表把研究和相关专著带上了两会,说出这个论断时还引起了一阵舆论哗然。“这不是危言耸听!”付小方认为必须加以重视。后来发生的芦山地震,地震级数也与付小方他们推测的所差无几。付小方的发言再次被人提及。
2010年9月,付小方在龙门山地震断裂带绵竹清平进行地震地质调查。
“当时被选为人大代表,我就想一定要做实事、说实话,作些贡献。”后来,地处地震带上的成都市大邑县在2013年邀请付小方去做防震减灾的报告,引起强烈的反响。
“城市规划是一个综合性考虑的问题,成都平原是一个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前缘的一个构造断陷盆地。新的城市建设必须要考虑地震带的影响,首先在地震带必须要有科学避让距离。”作为人大代表,付小方发挥专业优势为成都市提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得到了中共成都市委、市政府多次表扬肯定。
04
儿子一岁八个月时,付小方就上了高原。付小方的父母和姐姐兄弟便轮流帮忙照看幼子。
在她的一本日记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位地质母亲的愧疚和煎熬:去甘孜州丹巴县,15万丹巴幅区调和扬子地台西缘变质穹窿体课题组出队。上高原的日子又到了,心里有些兴奋,可昨晚戈戈哭着不要我走,心里又不放心儿子。早上,车开出城好久了心里还犯难。
可即使是这样,付小方仍坦言,每次出去接受新挑战的兴奋还是战胜了对孩子的愧疚。事实上,与其说是愧疚,不如说是对儿子的信任。
在儿子戈戈眼里,母亲的坚强乐观、对事业的执着深深影响了自己,为自己树立了非凡的榜样。在付小方的影响下,戈戈从小非常独立,是成绩优异的学霸,弹的一手好钢琴,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怕失败”。
戈戈大二那年,本是南京大学大气物理系的高材生的他突然想要转至地科系,尽管地科系分数也都不低,这个大胆的举动依旧震惊了整个物理系。
“一开始我也不同意,因为自己是做地质的,一路走来不容易,要克服很多困难。夏天酷暑,高原上爬山气都喘不过来。家庭也很难平衡到。”可即使这样,付小方还是对儿子的决定表示支持。为帮助儿子尽快跟上课程,付小方决定给儿子补课,大年初一冒着大雪带儿子到龙门山出野外,看石头;2008年,付小方又带着他去青川、北川地震断裂带调研。
地质人的精神一代传一代,这让付小方感到非常欣慰。但在2003年7月,发生了一件让付小方捏一把汗,甚至是不想再提起的事。
在海拔4600米甲基卡为国家寻找锂矿做地质调查——画素描
就在付小方又一次上甲基卡和金川可儿因锂矿区工作的临行前,她的先生突然呕吐入院。付小方喊来家人照顾先生后就匆匆登上了出行的汽车。原本以为只是消化道问题,但电话那头传来的消息让她心惊:“是脑动脉瘤!已半昏迷,随时有生命危险!”
付小方慌了神,可电话打来时已经进山,不巧的是,车队刚过二郎山就遇上了暴雨大塌方,出也出不去。付小方第一次有了顶不住的感觉。
医院里,先生需要动手术,刻不容缓,就差付小方在手术同意书上签字。面对付小方暂时不能回来的客观情况,在家人的坚强支持和安慰下,付小方一边继续工作,一边等公路修通。
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也为了节省时间,在那几天,付小方在海拔4000多米的甲基卡走路都是“跑”的,就这么“跑”着完成了所有工作。当所有人纳闷的时候,只有跟随付小方走南闯北开了多年车的司机知道她家里发生了什么。
工作完成了,付小方跟随康定公安局专派的领路警车,第一时间冲出大山,直奔医院。这个时候大家才知道付小方经历了什么,震惊的同时也被她的坚强所打动。“所幸先生手术顺利,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并且一如既往地支持我的梦想。”
“地质人很多时候真的愧对家庭,但是没办法,我们的工作性质是这样的。前些天在甲基卡高原上,我的同事郝雪峰,也是一名年轻的爸爸,家里妻子打电话来说女儿肺炎发高烧,着急得不得了,但是这个爸爸什么忙也帮不上,只能掉队在后面悄悄抹眼泪,被我看到了。”付小方说。
作者:蒋天羚 万李娜 罗长中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